第522页
试之后,便是天子门生 会试分三场举行,三日一场,第一场在初九日,第二场在十二日,第三场在十五日,亦先 一日入场,后一日出场。 三场所试项目,四书文、五言八韵诗、五经文以及策问,与乡试差不多,只不过目标更加 远大 毕竟中了进士之后,是会被派官的,没有大的格局和眼光,如何为朝廷效力? 会试主考官两人,副考官十八人,辅助考官五十人。 皆因此次会试好几千人,这点人其实撒下去根本不够用。 只是两位主考官从每一个号房跟前路过,站在号房尽头那里自我介绍一番。 这俩人,吴有为看着眼晕。 是两位老先生,第一位老先生,就是那位老翰林。 本官刘定之,此次会试主考官。老翰林、哦我,不,刘定之,中气十足的道:朝廷抡才大 典,尔等. 训斥的话,吴有为已经懒得听了。 刘定之,太有名了。 天顺改元,任通政司左参议仍兼翰林侍讲,不久又升翰林学士。 天顺八年,明宪宗即位,任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,直径筵。 成化二年十二月,以本官入直文渊阁参与朝政。 成化三年八月,进工部侍郎兼翰林学士。 当时江西、湖广两地发生旱灾,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。 刘定之上疏宪宗说:现在国家粮库充足,储备厚实,而江西、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, 张口待哺,还要照样交纳租赋,这不是皇上怜爱百姓的本意,请皇上体恤下情。 宪宗被他的言辞所感动,立刻下旨停征课税 成化四年,刘定之时任礼部左侍郎,仍兼翰林学士 他说自己是翰林还真没说错。 不过这个人也是个能人,他认为万妃专宠,皇后很少能够见到宪宗,太子又未确立,代宗 的女儿已十五岁(及笄)却还未下嫁。 刘定之趁着久旱之时,一同上疏谈及这些事。 并请求经筵时一并讲说太祖朱元璋亲作的书,赶除异端邪教,不要让其害政耗财。 宪宗将其奏疏留中不下。 当然,这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,而现在则有所改动,他上疏谈及的是柏妃,他觉得柏妃雍 容太过,柏家也不成器,不想让宪宗皇帝太宠爱柏妃。 万妃因为有两位公主,也算是诞育有功,加上女儿在身边,万贞儿并没有跟历史上那样, 让人诟病她迫害宪宗皇帝的子嗣。 只是宪宗皇帝一直没有儿子,这让刘定之很是担心。 同年六月,钱太后(孝庄钱皇后)去世,周太后(孝肃周皇后)不愿钱太后与英宗合葬。 宪宗命太监夏时与怀恩召集辅臣,商议钱太后的丧葬事宜。 阁臣彭时首先反对。 次日,宪宗再召彭时、刘定之等重议此事,彭时仍坚持前议。 刘定之更是坚持组训,当时的情况吴有为也知道,周太后差点儿为此萌生死志。 最后还是吴有为给出的主意,万通告诉了宪宗皇帝,才解决了此事。 按照历史走向,刘定之此时已经病入膏肓,只是宪宗皇帝倚重,时不时地赏赐下去,吴有 为的灵水间接也惠及了他,故而现在的刘定之虽然已经六十一岁了,但是跟四十一岁似的,中 气十足,精神十足。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高,说刘定之:为人性情耿直,刚正不阿,但又十分谦恭勤勉,尤以 文学之名享誉中外。 他文思敏捷,知识宏博,雄浑瑰丽,变化莫测,虽机轴多出自三苏,而理道过之。 其为诗含蓄蕴藉;而忧国忧民之心常流露于字里行间。明朝中叶,刘定之名闻天下,擅一 代文宗,虽武夫悍卒,亦无不慕传 而另一个人在他说完之后,也上前自我介绍:本官商辂。 吴有为:... 此次会试,主考官是俩大神啊! 商辂说完之后,便开始敬神,当然,拜的是孔子、孟子等等圣贤。 又举着肃静Prime;、谨学等回避牌子绕场一圈,还有各种星宿神像,以防止贡院走水、大风 等等。 经过了神明,学子们果然缓解了一些紧张,毕竟心里没鬼的人,对神明也能坦荡荡。 俩位主考官就让收掌试卷官取了新印出来的、墨迹犹未全干的考卷来,叫巡检军校散给众 考生。 这一场才是真正的抡才大典,考取了就能青云直上,入朝为官,考不中的至少又要等三年 辛苦蹉跎。 场中近万考生的情绪都压抑到了极点、激扬到了极点,在这种尖锐冲突的情绪中接过考卷 颤抖着揭开卷面,仔细阅看题目。 而吴有为他们则相反,这三十个几人早就在吴有为的模拟考试之中吃足了苦头,任何可 能发生的情况他们都演练过了不止一遍。 第一场仍是三道四书题,四道五经题 这个时候模拟考试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,三十多个举子跟旁人不太一样,他们气定神闲, 他们游刀有余,他们循循渐进。 吴有为心情更是平静,考试而已,对于经历过应试教育的他而言,这简直是小菜一碟。 只是他低头写的认真,刘定之跟商辂都从他身边路过,看了看他的房号,刘定之惊讶了 --